作者:李婉宁
简介:还没回忆完,就听李婉宁一拍手,但同时又左右看看,压低声音:“咱们杜若可真聪明,就听你的,以后这种对大家都好的建议,一定要多提,回去咱们就去问问哪天开始收,悄悄去找人吧。”吓了一大跳,杜若还以为李婉宁不高兴了呢,正在思考怎么挽回自己在李婉宁心里勤快踏实的人设,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个劲儿的夸奖,但是听着觉得多少有点似曾相识,好像和李婉宁平时夸几个娃的套路有点像?李婉宁继续道:“咱们回头可以多雇几个人,用两三天时间都收回来,然后剩下脱粒就慢慢做好了,多做几天没关系,这样也不耽误我们出来摆摊。”
差不多到十点过一点的时候,东西已经卖的差不多了,李婉宁和杜若将东西都盖起来,开始专心的做凉皮。
并且除了丁嫂子,自己二人也再一次做了模特,价格和面条一样,放卤菜的十文钱,不放的六文。
不管什么年代,人总是有好奇心的,看着凉皮有点透亮的感觉,还是挺吸引人的,所以不一会儿,就有顾客来询问。
陆陆续续的,也是来了一些,李婉宁和杜若做了四十五张,卖出去十来碗,已经到了要去学堂的时间,但这边陆续还有顾客来。
学堂那边其实只订出去十来碗凉皮,肯定会有一些同学看着别人吃也想买的,估计剩余还有二十来碗。
两边都不想损失,想一想,李婉宁干脆和丁嫂子说:“嫂子,不然我们将凉皮切好,调料留一些在这里,您帮我们卖一下,回头给您算工钱。”
丁嫂子当然不会拒绝,光吃凉皮有点干,果然想要喝茶水的人也多了起来:“行的,你们就放我这里,我慢慢卖,工钱什么的就别提了,我这茶水沾了你们的光,也多卖几碗呢。”
现在也不是说工钱的时候,李婉宁和杜若赶紧准备,将凉皮切好放到大盆里,丁嫂子只要从盆里抓就好,其他的碗呀、洗碗水什么的,反正之前本来她也准备了的。
李婉宁两人最后带了十六张凉皮,剩下的全放在丁嫂子的茶摊上:“嫂子,卖不完也没关系,卖多少是多少,实在卖不了的下午咱自己吃。”
怕丁嫂子有心理负担,李婉宁特意嘱咐了一句。
到了学堂门口,杜若先去和面,李婉宁为了后面方便,干脆也将凉皮先切好,放在大盆里,需要用的时候夹到碗里就行。
同时,将两口锅都烧上,人一出来就可以下锅了。
而且,今天将家里能带的凳子都带过来了,桌子虽然不太够,但面是热的,需要放在桌上吃,凉皮的话一手端着碗就行,不一定非要放在桌子上。
有了上次的经验,放学后几个孩子很快就出来了,一出来就自动切换店小二模式,再加上今天前期准备比较足,所以一切都非常快速有序。
凉皮赢得了一波好评,很多人又预订了下一次,有些这次吃面的同学,看着别人的凉皮好像更香,而且吃了不出汗,也迫不及待的预订了下次的凉皮。
虽然多带了几张过来,但也没有满足大家想吃的热情,后面来的人还是没有吃到,不能让这次的遗憾延续到下次,那就先订。
所以在收摊的时候,凉皮已经订出去二十几碗,反倒面条的预订量下降到十来碗。奶茶还是维持了差不多上次的数量。
因为今天有一部分是凉皮,不管是做还是吃都要快一些,所以轮到自家孩子吃饭的时候,比昨天还要稍微早一点点。
因为凉皮已经吃完了,只剩下面条,好在李婉宁在后面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一点卤菜,刘伯琛还略有可惜:“母亲,刚才要是把这些也卖了的话,不少铜板呢。”
李婉宁边收拾边笑道:“咱们家就做这个的,总不能缺了你们的吧。”
回头又对杜若说:“咱小四是个会做生意的,没准儿再过几年,咱们就可以在家躺平,享小四的福了。”
刘伯琛马上拍拍胸脯:“母亲姨娘放心,以后我一定好好做生意,赚很多钱,你们想吃什么想买什么都和我说,全给你们买回来。”
听着他的豪言壮语,刘伯礼忍不住看他一眼:“你先把书读好再说,不然以后连个合约都看不懂,怎么能做得成大生意。”
刘伯琛掏掏耳朵,这话听着怎么这么耳熟,好像有一次母亲和他讲过,大概和这个同一个意思,家里两个最聪明的人都这么说,那看来学习上还是要再努力一点才成。
看着刘伯琛一个人出风头,刘伯辉欲言又止,他本来想说以后等他学好了,去考进士,做大官,给母亲挣荣耀,但是突然想起来,他们好像没资格参加科考,连他那回回考第一的三哥都不能考。
想再说个其他的,发现好像自己都没什么优势,嘴唇煽动几次没出声,最后埋头苦吃,算了吧,那就让四哥独美吧。
“对了,你们下次想吃什么?”李婉宁发现别人家的孩子预订这个,预订那个,我都是买了自己想吃的东西。
可是自家的几个呢?给什么吃什么,而且最后每次都只剩下面。
刘伯辉终于逮到了发挥的机会:“母亲,剩下什么我们就吃什么,其实吃什么都可以,母亲和杜姨娘做的饭都好吃。”
这个小马屁精,看着李婉宁和杜若那毫不掩饰的笑颜,几个哥哥们警钟长鸣。
刘伯琛率先跳出来:“母亲,要不下次我吃凉皮吧,等你们过来就能少忙活一会儿。”
说完还看了刘伯辉一眼。
听到他这个理由,那三个大的面面相觑,都觉得此处应该拍案叫好,怎么办?不可能超过了,那就附和吧。
于是三人陆续点头:“我们也吃凉皮。”
看着他们几个的神色和动作,李婉宁快要笑死了:“你们想吃什么就报什么,不用管做不做的,反正什么都要做,给你们吃好才是正经。”
刘伯琛嘿嘿一笑:“那我也吃凉皮,我想吃凉皮。”
这不就结了,明明是自己想吃凉皮,还找一个为你好的理由,要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,可不得被他给骗死?
可能是因为凉皮是新品吧,大家还都没吃够,最后报的都是凉皮。
李婉宁觉得自己今天可能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:“早知道你们都想吃凉皮,今天就多带一点过来了,还放在你们丁婶子那里那么多,也不知道有没有卖出去。”
杜若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:“看来大家都喜欢凉皮,至少现在天热的时候,可能凉皮要比面条好卖,所以即使卖不完,估计也剩不了太多。”
等孩子们一吃完,就催他们赶紧进去,李婉宁二人则是驾着车又去了镇上,下午继续卖对联和香囊。
第 176章 听着有点似曾相识
返回镇上的时候,已经彻底过了午饭时间,丁嫂子一看到她们,就喜笑颜开:“婉宁,杜若,凉皮挺受欢迎的,就剩这么一点了,卖出去十六碗。”
说着举起手里放凉皮的盆子。两人一看,也就三四碗的样子。
丁嫂子将盆子放下,又递过一个钱袋子:“这是卖得的银钱,你们数数。”
李婉宁扬扬手里的钱袋:“辛苦丁嫂子了,等回去再给您算工钱。”
丁嫂子摆摆手:“我还吃了你们的午饭呢,顺手的事,要什么工钱。而且今天中午,买了凉皮的人大都买了我的茶水,我也多赚了十几文呢,以后有这好事尽管找我。”
李婉宁笑笑,没再继续这个话题,如果现在将钱给丁嫂子,势必她要交更多的税,还不如回去再给,反正税放在她们这里的话,还能稍微少一点,亦或者直接给粮食估计丁嫂子更开心。
反正就那么一点点,索性也不卖了,拿回去自家当晚饭吃,所有东西收拾好,又将对子呀、香囊什么的摆出来,拿出小凳子,继续各打各的络子。
下午的生意就会比较稀少一些,过很久才会来个买家,但如果是成亲买喜字和剪纸什么的话,一买就有十几文或几十文,所以在这里守着还是必要的。
再说,空闲的时间也不会浪费,基本上都被用来做手工了。
反倒丁嫂子的茶摊下午生意会稍微好一些,时不时的有人来买一碗。
借鉴李婉宁家的营销模式,丁嫂子也发展了几个长期客户。
因为茶水不是一文钱一碗,而是可以免费续水的,所以丁嫂子每次来的一大早,烧好第一壶茶水的时候就会在这条街上溜一圈,问问每个铺子或者小摊的老板要不要茶水。
如果要的话,丁嫂子会差不多一个小时转一圈去给他们添水,如果中间有需要,也可以在街上喊一声,丁嫂子就会上门续水。
这样虽然麻烦了一点,但很多人想着花一文钱可以喝一天的菊花茶,也是很合算的一件事呀,所以光这种,现在也能挣个二十来文钱,而且慢慢加入的老板更多了,一圈下来,一壶水都不够。
而这些会长期购买茶水的人,为了干净,往往会自备茶杯,还省了丁嫂子洗碗的环节。
在她出去给大家续水的时候,李婉宁和杜若就会稍微帮她看下摊子,这样刚好有客人来也不会错过。所以这段时间的她的收入其实还是可以的。
将欠李婉宁家的银子已经全还清了不说,现在手上还稍微有个几百文,也不存在天天吃糠咽菜还吃不饱的情况了,孩子每天也能有个鸡蛋吃,小脸上也养得有点肉嘟嘟的样子,丁嫂子觉得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
甚至在心里暗暗琢磨着,要和李婉宁她们好好学习,多多挣钱,万一以后如果政策有变的话,说不定她也可以送自家子良去读个书啥的。
要说村里她知道的这些人,最佩服的就是李婉宁了,这么多小妾庶子庶女的关系处理得好不说,还会这么多东西,这么会赚钱。
就连自家的茶摊这样的无本买卖,也是她建议的,而且现在照着她的模式也让自家生意好了不少,所以跟着她抄作业一定没错。
李婉宁也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丁嫂子的抄袭对象,还在那里和杜若聊天:“这段时间咱们生意还挺好的,可惜玉米快收了,到时又要耽误几次。”
杜若也觉得可惜,压低声音说:“夫人,我们悄悄在村里雇人怎么样?奴婢觉得这样我们赚得更多。
您看,我们来摆摊一天至少赚个两三百文,可以雇二三十个人了,如果有那二三十个人,那些地两天就收完了,也就是我们出来两次的收获。
但是如果只我们自己做的话,半个月也做不完,最少要耽误五六次呢。
反正现在雇人也算是过了明路呀,咱俩该摆摊的时候依然来摆摊,家里就让连翘和红袖看着点算了,也不用她们下地,最多最多做个午饭,或者让大家回自己家吃也行。”
其实大家可能更愿意回自己家吃,因为不管饭的话钱肯定多,大家宁愿回家凑合一顿,然后多存点钱回头买粮食。
说完又觉得害怕李婉宁觉得她懒,真诚的看着李婉宁,补充了一句:“奴婢发誓,绝对不是奴婢不想干活,真的是这样更合算。”
李婉宁看她一眼,账算得很清楚嘛,真是和她想到一起去了。
而且自己收庄稼少赚钱不说,最主要的是,半个月所有人都能累成狗。
可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,干嘛非要自找苦吃?
看着李婉宁不语,杜若低下头,细细思索自己刚才的话是不是哪里不妥。
还没回忆完,就听李婉宁一拍手,但同时又左右看看,压低声音:“咱们杜若可真聪明,就听你的,以后这种对大家都好的建议,一定要多提,回去咱们就去问问哪天开始收,悄悄去找人吧。”
吓了一大跳,杜若还以为李婉宁不高兴了呢,正在思考怎么挽回自己在李婉宁心里勤快踏实的人设,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个劲儿的夸奖,但是听着觉得多少有点似曾相识,好像和李婉宁平时夸几个娃的套路有点像?
李婉宁继续道:“咱们回头可以多雇几个人,用两三天时间都收回来,然后剩下脱粒就慢慢做好了,多做几天没关系,这样也不耽误我们出来摆摊。”
想想几十亩玉米的脱离,饶是挺喜欢这个项目的李婉宁也有些头疼,这个少做一点还挺好玩的,做多了会手疼。
但总感觉,如果这个也雇人的话有点说不过去的意味,算了,既然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户人家,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做一点的。
杜若心里产生一种自己很有用的满足感:“好的,夫人,脱粒的话晚上孩子们回来也都可以帮会儿忙的,其实用不了太多时间。”
李婉宁看着她略显激动的神情,好吧,你说用不了太多时间就用不了吧。
第 177章 多大的缘分呢
又过了几天,李婉宁又在打络子,就听到刘雅柔怀里抱着小狗,噔噔噔跑进来:“母亲,母亲,我们的小鸡出壳了。”
李婉宁说这几天刘雅柔怎么经常抱着小狗往外跑,原来是去丁嫂子家看小鸡了呀。
因为家里的几个女孩子平时都比较乖,来几年了,村子里角角落落也都很熟悉,所以李婉宁平时并不拘着她们,只是会经常灌输给她们别跑远了思想。
“好呀,那今年柔儿的小鸡又会增加几只,能喂的过来吗?”听到新生命的来临,人总是会高兴几分。尤其是脑补到现在小鸡的状态,毛茸茸,黄澄澄,一个个像小球球一样,就觉得开心不已。
刘雅柔手里摸着小狗:“能呀,再说,我们的鸡也一直在减少呢,吃一只少一只,总数好像也差不多。”
好吧,这点李婉宁承认,她比较热衷于吃鸡肉,现在这种原生态的鸡肉真是太香了,即使调料没有那么多,但做出来的味道依旧能香掉人的大牙。
所以,从过完年开始,院子里的鸡就开始慢慢变少,以前是大公鸡,这马上就得轮到老母鸡了。
尴尬笑笑:“母亲也是担心你太辛苦了。”
一副了然的眼神和表情,再配上一句软软糯糯的礼貌用语:“谢谢母亲。”李婉宁觉得高低得来一只大公鸡才能安慰她此刻的心灵。
转眼就到了收割玉米的时候,提前两天,李婉宁和杜若及连翘就利用晚上时间去拜访各位邻居:“张大姐,我们家两天后收玉米,你们家有人可以来帮忙吗?不管饭,一天两斤小麦。”
“李大哥,两天后我们家收玉米,一天两斤小麦,您家里能抽出人来帮忙吗?”
“吴小姐,两天后。。。。。。”
大家的玉米也不是同一天收,而抠玉米也没有个时间限制,所以村里能空出来的人还是挺多的,一会儿会儿,就拉到了二十五个人,再加上原本的两人和李婉宁她们自己,估计最多两天。
果然不出所料,大家一起动手,两天时间,就将所有的玉米收回去,一部分玉米秆拉到李婉宁家院子外面,连所有的玉米根都刨出来了。
剩下的一部分玉米秆放在地里一部分集中沤肥,剩下的等太阳晒几天就烧掉,既可以起到除虫作用,也可以用来肥地,李婉宁家每年都是这么处理的。
不过剩下的这些地里的事情交给王志远和张家大哥就行了,李婉宁一家人则是忙着晒玉米,晒玉米秆,以及将晒好的玉米粒剥下来。
所以最近几天,李婉宁家除了摆摊依旧按计划进行,其他所有事情都往后排,大家都是集中精力抠玉米粒。
男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回来,匆匆吃个饭,也会马上进入抠玉米粒的环节,连翘主要是负责用工具抠出第一列,白天她会抠出很多,供大家晚上使用。
李婉宁和杜若也是,只要在家,手里就不闲着,怕手疼,专门缝了手套,带着做的慢一点,但是对手多少是个保护,所以即使带着不舒服,李婉宁也说服自己稍微忍耐一下。
连翘看着现在家里到处都是玉米,一边抠一边忍不住问:“夫人,咱们家现在这么多玉米,即使缴了税也很多的,回头怎么处理呀。”
杜若也想到了这个问题:“是呢,卖又卖不上价格,吃又吃不了,而且放太久了也不好。”
“玉米可以做什么美食吗?”红袖边抠玉米粒,忍不住问了一句。
他们家现在做的不管是面条还是凉皮,都要用到小麦,而不是玉米,可她们的小麦已经撒出去很多了,要一直生意这么好的话,没准后面还真不够用呢。
是呀,光想着两季的作物种成不一样的,有利于产量提高,可没想到这么多玉米用在哪里。
李婉宁倒是知道几个吃食的法子,玉米窝头不用说,每家每户都会做,还有玉米铁饼,就是东北铁锅炖的那种,将玉米饼贴在铁锅上部烤熟的那种,还有玉米发糕,玉米菜卷之类的,很多。但是吃个稀罕就好,总归不是那么好吃。
除此之外,小鸡和小牛也可以喂一些,但不能太多,因此,玉米肯定会剩下不少。
“玉米做的食物可能大家未必爱吃,平时都吃得够够的了,好不容易花点钱,就不愿意再吃玉米面制品了吧。”李婉宁也觉得有些棘手:“大家有其他好办法吗?”
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集思广益吧,李婉宁从来不内耗自己。
刘伯礼一边搓着玉米,连头也没抬起过,装似随意道:“如果我们用玉米和村里人换小麦呢?”
“这个可以有。伯礼这办法真好,既解决了我们玉米多小麦少的问题,对村里人来说也是个好事。”李婉宁不断提醒自己,觉得自己有时候可能脑子哪里缺根筋,家里各种工钱已经都拿小麦抵了,就想不到用玉米换小麦。
按照市价,十斤小麦能换来十二斤玉米,李婉宁这里,她可以用十三斤玉米去兑换十斤的小麦,相比之下,应该很多人都是愿意的。
虽然玉米面没有白面好吃,但架不住便宜呀,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,只要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,挑食这种毛病是不太多见的。
而且以后,村里兑换所有东西,比如青菜呀,鸡蛋呀,都得换成玉米才行。
总之就一句话,能在村里换的都在村里换,尽量不去粮店换。如果交换总要吃点亏的话,她更愿意将这部分利润留在村里。
虽然村里人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,也没有太多交流,但是好歹大家能称得上一句有缘千里来相会。
要不为什么全国各地这么多人,就他们这些人犯了事?而且朝廷有好几个流放点,偏偏她们这些人都被发配到这里来,即使来到这里,也有四个流放村,为什么他们就刚好被划在一个村里。
这不知道是多大的缘分呢。